2024年-05月-06日 15:59:09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两会·声音2018)

2018-03-17 10:12:14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陈豪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国生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泰峰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保障改善民生 淬炼发展成色

  陈豪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效不断淬炼发展“成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要推动云南经济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破解民生难题、回应民生关切、满足民生需求、补齐民生短板的过程,也是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增长潜力、增添发展动力的过程。

  脱贫攻坚是云南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坚决打好打赢新时代第一场硬仗——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整体水平。

  云南民生工作面广量大,补短板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要以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为方向,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重点向农村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提升服务质量效益。

  做好民生工作也要做到“精准施工”,要针对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效不断淬炼发展“成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记者  张  帆  杨文明整理

  

  推进民族团结 抓好科学发展

  王国生代表(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要抓好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科学发展,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抓好先进区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新要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7%。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在此基础上,省委提出了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的思路,并扎实推进。

  抓好思想引领这个根本。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过程,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宣传教育,从小从细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了“五个认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抓好科学发展这个基础。我们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壮大光伏发电、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文化、高原旅游、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坚持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每年把75%的财力投向民生,5年累计减贫人口近百万,设立各类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近14万个,城乡近1/3的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抓好先进区建设这个载体。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继海北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后,去年西宁市、海西州、海南州又创建成功,全省示范市州占总数的50%,示范县(市)占总数的33%。持续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2.4万户成为“五星级文明户”,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

  本报记者  何  聪  郑  轶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 1
  • 2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