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15:26:06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 >

过于关注微观,医学或将走偏

2018-03-03 13:09:12   来源:   点击:

  一年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在采访中,樊代明院士深刻分析了现代医学的弊端,并在有效借鉴中医药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阐述了他倡导的“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的构想。

  时隔一年,《经济参考报》记者再次走进樊代明院士办公室,畅聊整合医学发展之路。他指出,“三间健康学”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整合医学的发展。他强调,忽视人作为一个整体在自然、社会中的存在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于关注人体内微观物质研究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遏制,医学发展方向可能会走偏。

  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樊代明院士首次系统阐述了他对“三间健康学”内涵及其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意义,以及对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影响的思考。

  “三间健康学”理念

  有助整合医学体系的重构

  记者:“三间健康学”的含义是什么?

  樊代明:“三间健康学”即空间健康学、人间健康学和时间健康学,三者均以人为根本,考虑了影响人类健康内部、外部和时间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空间”是人与自然、社会所构成的整体,反映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无法离开自然和社会而单独存在。人离不开自然,天冷了加几件衣服,天热了脱几件衣服,反其道而行之受损的是谁?人吸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正好相反,于是交换,反其道而行之,受损的又是谁?找再好的医生吃再好的药也没用。人也离不开社会,“孤居寡食,不是兽就是神,绝对不是人”。要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有益于健康。人与人之间老是相互设防,相互敌视,甚至相互攻击,对别人不好,对自己健康更不好。

  “人间”是指人作为一个整体,由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构成,共同形成有机复杂的“内部状态”。从另一角度看,“人间”反映出了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信息和能量。前者组成结构,后二者表现为功能;前者在中医叫形,后二者在中医称“神”,即功能。物质是构成生命基础的基础,信息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能量是物质与物质之间反应的结果。有物质才有生命,但并不是“有物质就有生命”。人活着的时候有物质有生命,但去世后,所有物质依旧存在,失去的是什么?失去的是生命,失去的是传递信息和产能耗能的能力。

  有些物质是能看到的,或用精密仪器能测到的,但多数物质是看不到测不到的。看不到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暗物质占了世界的90%以上,你能看到测到吗?信息和能量多数是看不到测不到的,而且瞬间变化。信息和能量才是生命的本质,医生抢救的是这个,而不是把几块组织缝起来就有一个生命。

  “时间”则关注“人间”“空间”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其中也蕴含着人与环境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周期性活动。在医学中引进时间概念十分重要。一根水管放在那里,是什么状态就是什么状态,水管破了会一直漏水。但人体不是,生命不是。人体血管会发生变化。血管破了,机体会主动封堵,生命依然存在。如果机体失去了这种能力,医生即使把血管缝合好了,可能得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一具尸体!生命这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不仅表现在人体,在植物动物身上也是这样。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睡莲是白天开,晚上关。无论是兰州的杨柳或郑州的杨柳,都是3月份生枝发芽。很多深海鱼都是那几天游到长江口产卵。

  人体24小时,12时辰会发生变化,中午12点叫午时,生命力最强,晚上12点叫子时,生命力最弱。“子午流注”即子午规律,中医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生命的周期变化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保健康复,也适用于医生看病治病。什么病情适合什么时候手术,什么药品适合什么时候治什么病,这都要考虑。

  记者:“三间健康学”对现有的医学体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樊代明:“三间健康学”理念会对新医学体系的重构产生重要作用。

  我们现在所持的医学观,是生物医学观和单一的科学医学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生命的物质组成,忽略了生命的功能表现,总是试图去寻找物质。我们用解剖刀把整体变成了器官,用显微镜把器官变成了细胞,再用分子刀把细胞变成了分子,然后游刃在分子之间不能自拔。

  不可否认的是,分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人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但在用于研究病人情况、研究治疗方法时,不能忽视物质与能量和信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及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客观事实。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度,超越了自然存在的层面就会脱离实际。近几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几乎全部颁给了做分子研究的科学家,而对研究人体整体、研究及拯救生命本身的医学家重视不够。最近几十年,很少有像阿司匹林这种具有多种药效功能、经年不衰的药物出现。有很多药品上市时名噪一时,却因对重要器官有毒性作用纷纷撤市。这种过于关注微观物质研究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遏制,医学发展方向可能会走偏。

  医学应该是对病人“整体健康”的呵护,不能脱离人体本身的整体关系,不能忽略“人”与“天”的关系,不能忽略人体内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忽视人体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概而言之,不能忽略“三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整合的观念。过于微观的、局部的、瞬时的、个体的研究及其结果,如果跟医学的本质不符,就难以直接、正确、长期地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常说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这也是“三间健康学”蕴含的思想。这个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倡导的宏观的、间接的“天人合一”有相似之处,不过,“三间健康学”有其微观和直接的科学证据支撑和支持,因而是对中医更进一步的诠释、完善和补充。中医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宏观的、抽象的说法,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但“三间健康学”还有分子、微观为基础的生物学层面的大量知识作为支撑,有能量、信息与物质三位一体作为基础。

  药品“一致性评价”:

  忽略了人的“异质性”

  记者:根据三间健康学,治病要“因人制宜”,药品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药品是否也要“因人制宜”?现在强调的药品“一致性评价”是否合适?

  樊代明:在药品研究和临床用药中需要充分理解三间健康学,特别是人间健康学的重要性。现在临床应用西药,多数只是在用药剂量上能做到因人而异,在用药种类和性质上还远未做到因人而异,问题根源在于药物最初评价时追求的观察对象要“一致性或均质性”。其实,人体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这是我们在“人间健康学”中所强调的。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便是两个看起来很像的人,在医学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发病中,即便是同一种病也是“天壤之别”。没有经验的医生是把患同一种病的不同的人看成同一个病人,高明的医生则是将其看成不同的病人。药品如果本身要求极端“一致性”,就是用同一个标准在同一类人中评估出来的,即对于不同的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医生诊治,用药会有不同的效果。

  目前沿用的药品 “一致性评价”,恰恰忽略了人的“异质性”,忽略了三间健康学中重要的观念,必然存在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药企是从抽样病人的研究开始的:找到病人中多数人的致病原因,据此研究“解药”,其实在少数抽样病人中研究出来的“解药”并不适于“大多数”人,而且往往是对疾病某个特定时间点疾病状态的研究,对随后疾病的变化及其结果的考虑不多。

  “一致性评价”过程,通常是选择一组特定人群,设定一套人为的观察标准,只追求有效或无效两种答案,非黑即白。通常是在很小的一部分患者群内进行,样本的选择对于结果至关重要,往往是抽样决定结果。无论样本如何选择,最终结果又是如何,这一小部分人群,始终无法完全反映所有病人的情况,更不能反映药物在不同人体内千变万化的过程,所以在临床用药实践中,不是出现例外就是出现意外。

  一致性评价,并不意味着药品对所有病人都有效;反之,经过临床研究通不过的药品,也不代表药品对任何病人都无效。

  记者:根据“三间健康学”,什么样的药品评价方法才是最合理的?

  樊代明:我提出过“反向医学研究”,叫Retro Medical Research(RMR),今后我会全面介绍。我也赞同国外近年提出的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只有真实世界研究,才能做到覆盖所有样本、所有可能。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

  但是,应用于真实世界研究的药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无毒,不会致畸,不能致癌。

  “老药新用”是当前药物研究的一大方向,同时也是“真实世界研究”的一个实例。藿香正气液常被用于治疗呕吐泄泻,水土不服,但在使用这个药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它外用对治疗小儿痱子效果很好,有的用于洗头止痒也很有效果。

  进行真实世界研究,才会保证和促进未来真正的药学事业。哪怕最终只对10%的人有效,也有很大意义,因为这实际应用中见效的10%,很有可能是被药品一致性评价所“抛弃”的人群。

  除了藿香正气液这类“老药新用”之外,一些药品的“副作用”,也不乏被“扶正”成为“正作用”的案例。比如, “伟哥”的主要成分,本来是被研究用于降血压,但发现其正作用不好,有很重的副作用,正是这种副作用,恰恰能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这叫歪打正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此外,对于药品的研究,还需要关注“间接作用”。板蓝根治感冒很好,目前并没有观测到药物直接作用于感冒病毒,很可能是板蓝根影响了病毒生存的环境,或间接增强了机体抗病毒能力,从而治愈了感冒。

责任编辑:admin
  • 1
  • 2
  • 1
  • 2